中国古代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由来已久,并在历史行程中,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并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宗庙祭祀,表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征。
宗庙产生于远古时期,当时人们极端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在另一个幽冥的世界中生活。
因此,人们在自己的前辈死后,就不断地对死去的先人进行祈祷祭奠,以求死去的亲人保佑自己在人世间的一切利益。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还是供奉历朝历代君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又是王室的代称。
《汉书·霍光传》:“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后世自大夫以下皆称家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籍文献中记载宗庙的文字有很多。
《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唐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佑助。”《东周列国志》
第三回:“遂先期出榜示谕百姓,如愿随驾东迁者,作速准备,一齐起程。祝史作文,先将迁都缘由,祭告宗庙。”叶恩《上振贝子书》:“甲午之役,陵寝躏于戎马之足;庚子之乱,宗庙翻夫五色之旗。”《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
《后汉书·伏湛传》:“猾臣王莽,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那时郑国扰乱,公孙获病死,许叔方才与百里用计,乘机潜入许都,复整宗庙。”
宗庙的出现,标志着宫廷祭祖礼制的初步定型,宗庙的设定,不仅给宫廷祭祖提供了场所,最重要的是,它对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都起到极大作用。
后来,历代王朝无不将宗庙视为“命根子”,把宗庙与社稷并列,成为王室或国家的代名词了。
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 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一世为昭,二世为穆; 三世为昭,四世为穆; 五世为昭,六世为穆; 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 先世为昭,后世为穆; 长为昭,幼为穆; 嫡为昭,庶为穆。
《孔子家语·卷八》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孔子说: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曰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庙而三,曰皇考庙,享尝乃止。士立一庙,曰
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 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 此自有虞(舜帝)以至于周之所不变也。 凡四代帝王之所谓郊者,皆以配天。 其所谓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
应为太祖者,则其庙不毁。 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矣。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神位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古代贵族们出兵打仗,都要告祭宗庙祖先,甚至带着祖先的神主同行,以祈祖先保佑其在战争中取胜。
《礼记·檀弓下》说:“昔者齐桓公亟举兵做伪主以行,及反,藏于祖庙。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齐桓公举兵出征,没有取庙中的神主,而是又做一个神主,载车以行,以求祖先在战争中随时保佑自己。
战后返回,将这个神主也藏于庙中,故有时庙中有两个神主,这种现象自齐桓公始。
贵族迎亲娶妻也是要告祭宗庙的。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楚公子围到郑国娶亲,楚太宰伯州犁对郑国说: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
庄、共之庙,就是公子围的祖父楚庄王、父亲楚共王的庙。 也就是说,楚公子围到郑国迎亲之前,布置好几、筵,告祭了祖父和父亲的宗庙才来郑国的。
战争、迎亲对宗庙的告祭,是贵族们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贵族们通常的宗庙之祭则有日祭、月荐、时享、岁祀等形式。
《五经异议》载:“《春秋左氏传》说,古者先王日祭于祖考,月荐于曾、高,时享及二祧,岁祷于坛,及郊宗石室。”中国古代,贵族们每天都要祭祀其近祖,即祖父和父亲;
每月要祭祀曾祖和高祖; 春夏秋冬四时要祭祀祧庙之远祖,每年封坛祭祀更远之祖。 三年一祭,五年一祭。 祭就是让所有的宗庙神主合于太祖庙中,一起祭祀。
《公羊传·文公元年》说:“大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何休注曰:毁庙,谓亲于高祖,毁于庙藏室。
即迁远祖之庙于祧。 祭,则是以先祖配天而祭。 《礼记·大传》说:“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只有天子才能以祖配天而祭。 这种祭祀叫禘。
禘之祭要重于日祭、月荐、时享、岁祀等寻常之祭,是最隆重的祭祀。
古代宗庙中藏着祖先的神主,人们在宗庙中举行祭祀、燕射、接神等祭祖仪式,祈祷祖先和神灵,福佑他们。 贵族们视宗庙与国家社稷同样重要。
转载自(作者:孟继新 张博)